为什么用时风三轮农用车价格比其他车型便宜?,

东北的衰与兴

近年来各类专家给东北发展滞后原因下的定义是大环境和人材问题,还例出了大量统计数据,甚至他妈更可笑的是居然把欧洲的山川、地形,温度、气候和东北做比较。咋滴,欧洲人能活东北人不能活?东北和欧洲是两个星球?他妈的都是生在地球,温度差不多,一个太阳照着,东北经济上不去跟欧洲的气候地形有什么关系?一大帮专家、经济学家不着边际、胡诌八扯,没一个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改革开放已 40 年,东北的营商环境与全国各地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差别,该具备的都具备了,该完善的也已经完善,这个问题我们不谈,这不是现在东北发展滞后的原因。那么使东北经济萎靡不振的根本症结在哪?

如果深究其原因我们不妨从改革开放说起,这不但让我们能了解东北经济衰落的原因,也能让我们在了解这些原因后改正错误。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但这个时候中国南北差异是东北发达中原南方相对落后。记得那时东北各省市聚集了大量的南方人。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大庆鞍山等城市由其多,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东北推销走私电子表、音响,服装等一些轻工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是:除电子表音响外,其他产品工艺简单,制造容易。为加工制作这些产品,充分解决了南方大量人员就业和生活问题。由此打开了南方人向东北强力扩张的序幕。到了80年代中期他们开始把重点向复杂加工转移。机械,化工,无线电,塑料加工等等开始兴起,并在东北大量招聘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当年本人也曾几次差点被招走。

如果说80年代中期南方人只是做销售,那么这时开始自己做老板。身份的转变、职业的更替使他们更具前瞻眼光,并积极筹划他们的未来。就在这个时期大量国家政策扶持更为他们的经营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至此他们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为大资本运作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个过程并不能说明东北经济落后就是由于南方人善于经营而抢了东北的生意,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我会在下面谈到。下面才是东北经济逐渐落后南方的根本原因。

一、国际、港澳台因素

这是大环境,决定着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江、浙、沪、广紧邻港澳台,又具备多处天然良港,对外贸易联系紧密顺畅。因此、中央在这时候为了能使香港、澳门、台湾回归,陆续制定和实施了倾斜于这些地区的政策法规,目的是使这些地方的经济,科技,城市建设、人民生活迅速与港澳台拉齐,为港澳台的回归减少因这些因素产生的巨大差异,而导致情感上的抵触和阻力。所以在以后的香港,澳门回归我们也印证了这样的结果。

优良的对外贸易通道,频繁的海内外人员交流互动,又为我国对外贸易打通了与世界各国的物资、产品交流,同时为中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跳板和窗口。这就是当初中央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的战略布局,因此,中央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然而,由于加大这些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难免冷落了东北。大量军工下马,近千万人下岗,高文化、高素质、整体观念极强的东北人不敢轻举妄动,在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下还在要指标,等政策。这种要指标等政策的做法坑苦了企业,迟滞了经济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与南方差距越来越大。

二、政府原因

我先打个比喻,一棵大树要茁壮成长,它需要土地,种子、繁茂的根系、枝干、树叶,最后才能结出成熟果实。我们所说的营商环境就是土地,这个我已说过它不存在问题,至少现在已不是问题。东北的营商环境是良好的,土地也是肥沃的。那么问题一定出在种子和以后的维护、施肥、剪枝上。而种子就是经济增长要素和项目,这取决于市场和产品的层次质量,这就是政府把关的事。往后的维护、施肥、剪枝则是政府在产业上给予的布局、架构、引导、扶持和监督。

布局就是产业的合理性和协调性,什么样的项目可以上马,在什么地址落户?它的原材料供给是否充足和顺畅?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能不能在当地解决?能解决多少?技术的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和就业人员能否保证在当地企业中的人力正常运转,能否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企业结营良好的小环境,它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运行起来驾轻就熟,合理流畅。

架构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计算机用语,其意是把不同属性和多功能作用的软件组合成一体使其不产生排斥。现在我把它用在创建企业周围的小环境上,当然也可以用在大范围企业选址的分布和组合上。例如:一个企业在规划创建阶段,一定要考虑原材料和加工地的距离,运输费用是多少。 增加一个工艺流程有可能就增加一个产品。或者一项主业的兴起就带动相关的辅助行业的兴起,这就形成了产业链当中的供需循环闭合圈,这种供需循环闭合圈同样也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这样谈起来可能不太清楚,我举几个例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宜兴阜是个小地方,这个地方是大规模生产线衣、线裤、T 恤衫聚集的地方,每家每户都在参与线衣、线裤、T恤衫相关的工作。有的生产原材料,有的裁剪,有的在 T 恤衫上印图案,有的在缝制,最后到出厂销售。按理来说这种模式对企业来讲是流水线,不是架构的概念,与现代企业相比无疑是原始的,但对他们来说这种生产不在一个企业完成,每道工序是在各家各户完成,相当于一个个小型企业的相互配套,不需要过多的人员、资金及设备投资,也不需要外加工。减少了遇到市场波动所造成的损失,增加了抗风险的能力。

我再举个规模大些例子,山东淄博这是个以陶瓷和耐火材料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它的陶瓷生产企业和耐火材料生产企业大大小小不少于几百家,而与之相互配套的企业也很多。比如,传送带、破碎机、各类成型模具,除尘设备,烧结设备,物料仓及辅助设备,极大的保障主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稳定。象这类自然形成的组合见之于广东的电子、家电、服装,也见之于江苏丹阳的汽车灯具和眼镜。这类集群式企业最初都是以家庭作坊演化而来,经过优胜劣汰的筛选法则,最后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大型企业。之后又经过多次行业转型,让我们看到了一点突破,多家配合,资本积累,行业拓展的辉煌局面。

以上架构问题有些是企业、个人决定的,有些是政府考虑的。政府考虑的是布局、引导、扶持、成果的表彰。其核心问题是寻找形成一点突破,多点配合的大型加工生产聚合群,聚合群的形成,第三产业想当然的就会四面开花。

以往东北的制造业基本上包含了大多数的产业门类,唯独缺少了IT行业和互联网企业。现在它却是所有行业的龙头,几乎无它不利,无它不兴。制造业需要它控制节点、速度、感应、加工。农业需要它监视定位播种、收割,预测天气、病虫害。所以东北要着重创建这类自己的企业,不要满足国内这类企业大咖在东北建立几个辅助机构,因为它们只不过在东北增加了几台设备,聘用了几个人,增加点税收而已,对本地的行业扩展,上下游的行业带动基本上不存在。


另外、现在的政府机构工作人员,项目审批核实人员,基本上都是高学历低见识,没有经过生产企业历炼,甚至有的没有经过制造业培训。

实际上真实的加工工艺,生产流程,尤其工艺装备的制造非有实际工作经验不可,否则对项目的审批核实就会出现问题,让项目失败。记得没设立公务员制度以前,企业与纯政府机构人员是互通的,级别定了,企业与政府机构职务可以互换、互通、互用。根据需要你可以在机关工作,过一阶段企业需要你,又可以回企业工作。这样的好处是政府管理与生产管理能严密衔接,减少失误,对待项目的审批核实就严格的多。

三、回扣

大家觉得谈回扣与东北经济不景气相关联有点可笑,但这却是千真万确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原因。本来有些企业靠自己的实力和技术经营本来不错,但由于企业管理严格,上级监督指导直接,财务管理绵密,一些企业人员交往上的资金支出肯定没办法合销。相反南方灵活,主体不是集体企业就是私营企业。资金的利用就随意的多,并且根本就没有上级监督。南方企业有了这种散财逐利手法,轻而易举的把工程、设备加工、产品制造收入囊中。本人当年就遇到过很多因为给回扣业务被抢走的事例。最典型的就是大庆30万吨乙烯设备加工,这个工程非常大,所需设备也多,只因回扣全部被南方企业拿走,后来市长出头才拿回来两个反应釜,而本人就参与过这两个反应釜的制造。因此,回扣加贪腐是东北衰落的一大害,幸好东北这种情况现在和全国差不多。

四、销售

销售是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所有产品都必须通过销售产生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远远不如中原,而中原又远远不如南方,看看多年公示的南北方 GDP 差距,肯定有销售上的人为因素。这可以用实例来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或者甚至到现在还有这种现象。南方人在做销售时会不厌其烦的向你介绍自己的产品,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甚至一分一毛的钱他也挣,目的让你接受他的产品,使他的产品占领市场,在市场上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为以后生产销售打下稳定基础。反观东北人对销售的态度,在改革初、中期,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爱面子,好高骛远 这是东北人的天性。即使现在东北人也缺乏对事物的耐力和韧性,利小不取,耐心极差,这都 是由于东北人的性格使然。

齐齐哈尔大田集团,这是个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企业,是生产农用车的, 它的产品早于时风农用车。可以说这种结构、样式,相对速度较快、能在公路跑的农用车在中国可能是首创,相比于山东时风不止早于两三年,质量不次于时风。什么原因?就是因为销售这根支柱薄弱致使整栋大楼坍塌。相同的境遇哈尔滨洗衣机,牡丹江的电视机等等很多很多。

五、地域、气候

气候是自然的,没人能改变它,大气候改变不了, 我们可以改变小环境,使之能适合我们的生产经营,相信我们祖辈生活在这里的东北人最有抵抗严寒的经验和方法。

所谓地域环境好坏除生存条件恶劣程度以外,无非是人气的兴衰。陕西西安,四川成 都,东北不见得比这些地方差。由其交通、国际环境肯定优于这些地方。西安千年古都,悠 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被誉为中国考古旅游的圣地。四川自然环境优美,主打青山碧水, 气候温润,谷深峰险。由此,吸引了大批的游人,更是因为游人众多加深了对它们的了解和喜爱,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经济投入,加大了高端人才蜂拥而至。东北何不也利用自己的特点优势来一场人流变革?西安以古韵流长,帝王兴衰。成都以风光秀美,宁静安详。那么东北就以雄浑辽阔,四季鲜明,气候清爽、异域风情留住人们的身和心,

六、人材

人材是东北振兴绕不开的结,所有谈论振兴东北的话题都离不开人材,而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甚至老百姓都确定东北人材外流,或缺少高端人材而导致东北经济衰弱。错了!东北缺少的不是人材,东北缺少的是高端人材生存的基础,那就是薪酬。而薪酬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和层级,科研单位与此相同。回首三、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 创建这个基础的都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而初始创建这个基础的高端人材很少很少。就像盖一 栋大楼,地基和楼体都是农民工的事,然后才是入住大楼的白领、科研人员,居民,政府办公人员。主次先后要分清,否则鸡飞蛋打,到手的人材也会飞。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照顾好、爱护好,要让他们有着强烈的赚钱意识,服务于他们,要让他们筑好巢,栽好梧桐树,何愁凤凰不来,何愁凤凰不在此生存繁衍。

七、资本外流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大多都是一些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

每个都在本地极具影响力,由于加工配套不完备,经营空间的扩张或某些人文因素选择携资 南下。本来资本的流动很正常,然而对于经济持续低迷又没有大规模资本补充的东北经济无疑是掏空家底似的重创。国家调控决策对南方经济和大项目的倾斜更加重了资本外 流,人材外流。

八、缺少统领全局的开发者、决策人

国家的创建需要的是纵横捭阖决胜千里的谋士、军事人才。经济发展需要的是统领全局的开发者、决策人。因此东北需寻找发现这样的人。此人需具备雄才大略,统领全局,对调整、创建、运营、产品应用前景、市场,如象棋大师对弈,眼光犀利、心思缜密。同时具有公正无私,独有的管理方法(决非书本上的管理),颠覆常识的用人原则,在工业制造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做过多种行业,且能发现、挖掘大商机者。

总而言之东北的经济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一是要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二是政府要长久保持政策、决定的稳定性,逐步增强政府信誉度 ,三是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 尽多寻找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点,普及至面。只要东北的制造业恢复到原来水平,东北人都会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回到这个魂牵梦绕泪洒衣襟的地方,那时相信东北一定会令全国人民再次仰望

2023-11-01

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