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是公有企业吗?,

汽车线束内资龙头,沪光股份:高压线束开启第二成长曲线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民生证券 邵将 张永乾 郭雨蒙)

1 国内汽车线束内资龙头,业绩底部确立

1.1 深耕线束行业二十余年,传统汽车线束内资龙头企业

公司深耕线束领域二十余年,为传统汽车线束内资龙头企业。沪光汽车前身沪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汽车线束产品研发公司。

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深耕线束行业,产品由门线线束不断拓展至定制化成套线束,配套车型不断向高端车渗透。自2000年起,公司陆续获得江淮、斯柯达、北京宝沃、长安福特林肯、上汽通用&君越等企业整车线束定点。2011年,公司首次为大众集团提供高端定制化KSK整车线束。2020年以来,公司又陆续获得了理想高压线束定点等。

公司深耕线束产业二十余年,产品布局由局部线束逐步扩展为定制化整车线束,并逐步向外资品牌开拓,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上升,公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管理层产业经验丰富。

截至2022年10月,公司第一大股东兼实际控制人成三荣持股比例为59.98%,第二大股东金成成持股15%,二人为父子关系,为共同控制人。二人皆具备丰富行业经验与资源,成三荣先生在电器制造业耕耘三十余载,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其子金成成海外毕业归来后进入沪光股份,并担任公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

目前成三荣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智能化制造”的项目上,将“智慧化管理”任务交予沪光的接班人金成成。父子二人共同开拓技术及管理领域,股权集中稳定,公司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公司主要产品由成立之初的门/后盖线束逐渐拓展为涵盖整车客户定制化线束、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仪表板线束、发动机线束、车身线束、门线束、顶棚线束及尾部线束等的多维产品矩阵。其中, 1)门/后盖线束:前门线、后门线、尾门线产品;2)高压线束:空调加热线束、电机驱动电源线束、电机控制器电源线束、电池输出电源线束等;3)发动机线束:发动机线束等。除此之外公司也不断向高端客制化成套线束及新能源汽车线束渗透。

公司持续拓展新客户,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份额稳步增长。

公司在国内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均有布局,在抢占本土市场的同时也逐步向一流合资和外资品牌开拓,于美国和德国均设有工程中心,以实现对美洲和欧洲的布局。

目前,公司拥有国内知名包括上汽集团、吉利、福田等,海外客户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奥迪、斯柯达等。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已取得大众汽车、上汽奥迪、北京奔驰、 上汽通用、上汽集团、理想汽车等国际汽车厂商的多款高压线束项目定点,并实现特定项目的批量供货。

1.2 盈利能力持续修复,利润拐点底部确立

公司汽车类产品直接材料成本占比76.64%,原材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公司产品利润水平。公司主要原材料为导线、端子,其成分主要为铜,铜材属于大宗商品,市场供应充足,但价格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市场需求、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较大波动。公司产品成本比例中直接材料占比高达76.64%,铜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公司利润水平。

2020-2022H1原材料价格上涨致毛利率短期承压,价格传导机制或将缓解压力。

成套线束为公司主要产品,其原材料主要为铜,2020年铜价开始上涨,由年初4万/吨左右上涨至8万/吨左右,涨幅接近一倍,铜价上涨致公司产品毛利率承压,目前公司与主要客户采用铜价补差或调整产品价格的方式抵御铜价波动风险。

自2021年以来,公司积极优化客户结构,拓展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的业务版图,继续推进募投项目建设,持续加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投入。

当前,高压线束开始放量使得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公司成套线束单套价格持续优化。原材料价格传导机制带来产品ASP提升,有望缓解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毛利率压力。同时,自2022年6月起,铜价大幅回落,未来铜价将趋于稳定,对利润率的不利影响将会持续减弱。

2021年公司汽车类产品制造成本占比9.93%,直接人工成本占比13.43%。

疫情短期影响单位人均产出,叠加用人成本上升,毛利短期承压。2019-2021年,受疫情影响,下游客户需求及工厂开工率波动较大,导致人均产出短期出现下滑趋势,单位人均产出2021年为56.32万元,相较于2019年下降了23.86%。与此同时,自2019年以来,用工成本持续增加,至2021年,人均薪酬已由2019年的7.91万元增加至9.24万元,增幅达到16.85%。

2022H2原材料价格回落,价格传导机制落地,叠加下游需求修复有望改善人均产出,公司利润底部确立,盈利能力加速修复。2022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利润率水平已触底反弹。

22Q3公司毛利率/净利率为10.84%/0.72%,环比+0.95Pcts/+0.92Pcts,随着疫情等因素趋于缓和,原材料价格回落,公司利润率有望加速修复。

疫情逐步缓解,客户需求释放,营收弹性强劲;盈利水平持续修复,利润有望拐点向上。

2015-2021年,公司营收从10.15亿元上升至24.48亿元。2019-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导致汽车行业环境不佳的因素,营收同比下降。2021年公司进一步革新产品、拓展客户,营收达24.48 亿元,同比+60%,创历史新高。22Q3实现营业收入9.45亿元,同比+44%,环比+50%;归母净利0.2亿元,同比+2%,环比扭亏为盈,盈利能力边际改善。

1.3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构筑产品护城河

2015-2021年公司期间费用率整体呈平稳下行态势,费用管控能力进一步加强。2022H1公司三费费用率达5.50%,其中,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分别为0.35%/ 3.56% / 1.58%,分别同比-0.10Pcts / -0.09Pcts / +0.11 Pcts,财务费率的增加主要系2022H1内银行借款平均余额较去年同期增加所致。公司费用管控能力整体趋势逐步加强。

2015-2022H1公司持续增加研发费用,强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从2015年以来,公司的研发费用逐年增加。2022H1公司投入高达0.68亿元,同比增长31.43%,占营业收入的4.94%。研发费用的投入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新工艺研发技术,取得了客户及合作开发供应商的广泛认可。

2022年9月23日沪光股份上海技术研发中心项目挂牌公示,项目总投资预计超过4亿元,预计2026年后达产,年收入9亿元。项目占地面积约33亩,拟建总建筑面积68833平方米,地上面积54855平方米,地下面积13978平方米。

预计2026年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9亿元,年税收9000万元。沪光股份上海技术研发中心将致力于整车电气系统的研发、设计、验证和试制,以及轻量化铝线、小型化连接装置等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发展。

2 低压线束内资龙头稳固,国产替代打开成长空间

2.1 汽车低压线束不可或缺,具备长期成长性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类似汽车的神经网络,为整车中不可缺失的系统级零部件。主要用于连接汽车的蓄电池、分电盒、执行器、控制器、传感器等部件,为整车电器电子部件提供电能、信号传输,并为控制回路提供基础连接,使之实现所有的电器功能。电气安全和信号精度对线束的连接稳定性要求极高,确保线路不产生过载、短路、断路、电压波动以及信号传输衰减。

根据系统的组成,汽车线束可分为发动机线束、仪表线束、照明线束、空调线束以及辅助电器线束等。

2.2 电动智能化助低压线束量价齐升,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随着汽车工业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汽车已经从最初满足人们出行的便利性、舒适性逐渐向娱乐化、智能化发展。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已经成为夺取未来汽车市场重要的有效途径。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的转变之下,低压线束发展机遇逐渐显现。

2.2.1 单车传感器数量+数据传输量激增,汽车线束迎量价齐升

随着汽车电子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汽车的电气架构也随之发生改变,汽车线束用量大幅提升。1950s,汽车内电气组件极少,没有电子元件,环形端子就是最基本的连接方式;1960s,电气组件增加;自1970s起,开始引入电子元件,电子集成推动电气化发展,专业的电气架构成为重点;2010s后,消费电子产品集成增加了电气系统的复杂性,新能源汽车逐步普及推动高电压动力系统发展。

汽车智能化与电气化程度的提升,依赖于汽车传感器、ECU(电子控制单元)数量的增加, 90 年代一辆车的 ECU 数量大约为十几个,而目前单车 ECU 数量已增至上百个。控制单元的数量的增加使得网线结构日益复杂,大大增加了车辆中的线束长度。

智能驾驶功能实现需要大量传感器支撑,带动单车线束用量增加。

传感器在智能汽车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担任着智能驾驶汽车的感知系统,相较于传统汽车,智能汽车新增的传感器包括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以及现有的超声波雷达。随智能驾驶向高阶持续发展,仅感知层,传感器数量将从6个左右,显著提升至35个以上。

传感器数量的增加使得网线结构日益复杂,大大增加了车辆中的线束长度。同时,自动驾驶需要增加大量硬件冗余和故障安全机制,以防出现可能意外禁用自动驾驶系统的单点故障,这些安全冗余也会大幅增加线束的重量和成本。虽然域控集成将优化线束布线方案,但由于传感器用量激增,总体汽车线束用量不会出现显著降低。

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数据传输量需求持续增加,对线束数据传输速率提出更高要求,带动单车价值量提升。伴随着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ADAS传感器的性能提升以及车辆网应用的普及,汽车数据吞吐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在2018年,汽车需要在一瞬间传输15000条数据,而仅过两年,到2020年,数据量就跃升至10万。在智能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汽车车内网络以LIN总线、CAN总线为主要协议,即可满足数据传输要求,此类协议的速率较低,一般不超过1 Mbits/s,而新一代汽车架构对总线速率的要求不断提高,L3、L4的时候将会达到10Gbps/s甚至更高,因此,传输速率更快的线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随着FlexRay和Most总线的逐渐投入使用,线束单车价值量持续提升。

2.2.2 智能化加速渗透,低压线束市场空间广阔

国内政府大力支持,推动立法和政策实施,促进自动驾驶落地。自动驾驶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2020年11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国内 L2/L3 级自动驾驶在2025年新车销量占比达到 50%,首先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推行商业化应用;在2035年各类自动驾驶车辆将广泛运行于我国广大地区,L5级自动驾驶乘用车开始应用。

2022年7月5日发布《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首次明确自动驾驶交通事故责任认定。2022年9月5日《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将进一步加速自动驾驶产业链落地。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加速,汽车智能化渗透率持续上行。

据我们统计,2022年8月,国内新车销售乘用车标配L2(含L2+、L2++)功能的终端渗透率达42%,传统车企标配L2(含L2+、L2++)功能的电动车22M8销量达8.36万辆,同比+3.25%,高阶自动驾驶持续渗透。

智能汽车加速放量,低压线束量价齐升,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1)单车价值量:传统乘用车主要搭配低压线束,按照车型档次不同,低压线束单车价值分为2500、3500、4500元不等,豪华车可达5000-6000元。受益于汽车智能化提升,高速/普通线束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单车价值量随之提升。

2)汽车销量:随疫情趋缓,汽车行业景气度回升,汽车销量持续上升,根据中汽中心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有望达2500万辆,汽车线束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市场空间迅速扩大。

根据立鼎产业研究网对2021年不同价位汽车销量的统计,我们将汽车分为低档、中档、中高档、高档和豪华,对应不同的单车价值量,假设各档位销量占比保持不变,则2025年,低压线束市场空间可达834.45亿元。

2.3 低压线束市场竞争激烈,国产化优势显现

2.3.1 线束行业较为成熟,进入壁垒高铸

汽车整车厂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产业配套体系较为严密,汽车线束作为很成熟的零部件产品,已形成较高的壁垒,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供应商资质壁垒:整车厂对汽车线束供应商建立了严格的认证评价标准,不仅要首先通过国际汽车工作组制定的 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还要满足整车厂商在产品质量、同步开发、物流运输、管理水平、成本控制、财务状况等方面的特殊标准和要求。其认证成本较高、过程复杂、时间长,双方一旦建立合作,便会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体系,对于新进企业存在较高的供应商资质壁垒。

2)技术壁垒:汽车线束作为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既要确保传送电信号,也要保证连接电路的可靠性,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工艺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随汽车车型更新换代周期逐步缩短,线束企业需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实力,配合整车厂商实现汽车线束同步开发。此外,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和零部件产品轻量化趋势下,线束产品需要更好的性能,进而对汽车线束企业的研发能力、新材料技术储备、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3)资金壁垒:汽车线束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需要可靠的产能保证、及时的物流运输及严格的产品质量来满足客户需求,需实现规模化生产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润率。因此,汽车线束企业需要购建足量厂房和先进的高端设备,且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还需要维持必要的原材料及产品库存,资金需求较高。

4)管理壁垒:汽车线束生产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大规模等特点,企业需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强综合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全球范围内的采购能力、供应链管理以及实践经验是汽车线束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能力,汽车线束企业才能满足整车厂商严格的产品质量要求,并保证产能供应的持续性。

2.3.2 外资处于垄断地位,国产替代机遇显现

全球线束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竞争区域化明显。全球市场汽车线束行业发展高度依赖汽车行业,大部分品牌车厂拥有自己比较成熟稳定的汽车配套体系。

欧美车系主要采用平行配套模式,只有部分研发实力强、生产规模较大的自主品牌企业能够进入该体系;日韩车系主要采用塔式发展模式,整车企业控制了关键零部件企业的股权,形成“金字塔式”的紧密关系模式,自主品牌较难进入这种封闭的供应体系;自主品牌主要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实行本土化采购战略,是国内具备整车配套能力的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重点竞争的市场,受全球汽车工业行业正逐步向生产精益化、非核心业务外部化、产业链配置全球化、管理机构精简化的方向演化发展影响,国内整车厂商正逐渐由纵向一体化模式向平行配套模式和塔式发展模式转变。

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较为封闭,外资供应商与海外品牌绑定,处于线束行业垄断地位。

以德系、美系、日系为代表的国际汽车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实施严格的考核评价,其长期以来对零部件的高标准要求使得汽车线束供应商与汽车企业的结合也相对稳定。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全球线束行业由矢崎、住友、安波福、莱尼和李尔等外资厂商主导,2021年CR4市场份额达到77%,2018年国内矢崎、住友电气、德尔福、莱尼四家合计比重高达76.9%。

内资汽车线束厂商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以中小企业为主,当前内资企业不具备头部垄断能力。国内市场汽车线束厂商虽然较多,但大多规模较小,只有上海金亭、柳州双飞及昆山沪光等几家线束厂商凭借严格的产品质量能够进入合资汽车供应商体系。

国内优秀厂商逐渐显现,国产化优势显现。

就国内市场而言,大型自主品牌车厂大多拥有稳定配套生产的本土线束厂,而外资以及合资整车厂,对线束的要求较高,选择的线束厂家大多为国际零部件厂商在国内的独资或者合资厂商,例如得润电装主要为广州本田、东风本田配套。

近年来,由于国际汽车厂商越发重视成本控制,汽车零部件的本土化采购日益加强,国内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自主线束企业。这些优质的本土企业通过长期积累的产品技术和同步开发经验,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凭借及时有效的服务、可靠的产品质量逐步进入国际汽车厂商的供应商配套体系。

2.4 公司具备多维核心竞争力,龙头效应持续加强

2.4.1 正向研发设计能力领先,高品牌认可形成供应壁垒

依托校企、研究所合作,提升整体研发水平。公司和同济大学于2008年10月15日共同设立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昆山沪光汽车电器联合研究所”,共同研究汽车线束相关项目,同时,公司独立董事沈勇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公司于2009年10月10日和同济大学签订《苏州市智能代步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协议》,共同研究电动智能代步车。

公司经多年与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同步开发的经验、数据积累,拥有极强的正向研发与设计能力,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主动开发测试能力的线束供应商之一。

公司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优化设计方案,提升公司线束产品的主动开发能力,缩短开发周期,增强客户粘性。公司依托独立灵活的智能制造系统、领先的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技术,取得了客户及合作开发供应商的广泛认可,并为布局新能源汽车、汽车轻量化等重点新兴领域提供助力。

公司在上海、重庆及德国设立工程技术中心,分别为奥迪、大众、戴姆勒、福特、通用、金康新能源等汽车制造商提供同步开发设计。

依托业内领先的正向研发设计能力,获多家主机厂优秀供应商资质,高品牌形成供应壁垒。

公司具备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以及精准的生产供货体系,连续10年以上取得大众集团评定的Formel-Q A(最高级别)供应商认证,被一汽大众列为与博世同级的供应商,并陆续通过上汽集团、上汽通用、北京奔驰、长安福特等优质合资整车厂商的资质评审,拥有极高的品牌认可度。

2.4.2 以上汽为支柱,切入造车新势力体系

较早进入上汽大众供应体系,依托上汽体系快速发展。公司从市场竞争中突围,于2000年进入上汽大众的供应商体系,2005年进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供应商体系,凭借突出的正向研发实力、严格的产品质量及优质的供货服务获得上汽大众的高度认可,成为上汽大众线束领域供应商中的重要合作伙伴。

随着公司智能制造水平、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公司以上汽为收入支柱,积极开拓新客户,获得戴姆勒奔驰、奥迪汽车、美国T公司等全球知名主机厂定点,并切入赛力斯、理想、华人运通、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供应体系。

2.4.3 积极推进智能制造,降本增效优势明显

汽车线束属于定制型产品,不同整车厂商及其不同车型有着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质量标准。高压线束由于其工艺要求较高,生产时无法进行返工,因此智能制造体系成为精确控制生产精度、保证产品质量、实现产品生产过程可追溯的重要保障。

公司自2007年开始探索智能制造发展模式,与ABB、KUKA、西门子等公司合作,利用工业机器人、定制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软件等实现汽车线束产品从仓储、物流、前工程到装配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与管理,打造了集仓库管理、生产执行、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工程设计于一体的智能生产制造平台。

公司以推动汽车线束行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智”造型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德国工业 4.0 为标准,以智慧化、全球化为战略方向,通过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层层递进,建立在全球范围具备影响力的沪光智能模式。

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显著提升生产制造能力,有利于客户持续拓展,增强中高端客户黏性、提高市场占有率。

随着汽车行业各大厂商竞争日趋激烈,车型迭代加速,零部件供应商的同步研发、设计、制造能力愈发重要。

公司根据不同机型和产品的特性,启动了从定制设备向公用设备的研发工作,以提高生产设备的通用性,满足客户对不同制程数据的需求,进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节约设备投入。

智能制造系统获得了大众汽车集团、戴姆勒奔驰、通用汽车集团等全球车企及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车企的高度认可,是全行业为数不多拥有全品种整车线束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中国民营企业。

维持低人工成本,建立成本优势。

汽车布线结构复杂,目前95%的线束需要手工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已成为制约企业扩大产能、实现规模化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汽车线束厂商仍然停留在依靠局部的先进设备来完成部分加工环节的自动化生产阶段,智能制造尚未普及发展。

公司始终着力于线束加工前置工序的高集成应用研究,实现了从传统的自动开线压接机到自动开线压接插位机过渡,并成功实现了单机功能与系统的集成开发,完成了单线插位机型向绞线插位机型的过渡。依托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2017-2021年,公司将直接人工成本维持在13%-14%低位,在成本端建立优势。

2.4.4 顺应行业发展,前瞻布局线束轻量化

汽车线束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主要由电线、接插件、线束包扎物、线束固定物(卡扣、橡胶件、线束支架等)和线束附件组成。

线束重量持续增加,节能、降本催生轻量化需求。

汽车线束随着汽车电子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车内电子设备的大量使用使得车内电气布线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汽车线束重量占整车总重量的5%,汽车线束重量的增加也导致整车成本和能耗的增加。根据美国铝业协会数据显示,汽油乘用车减重10%可以减少3.3%的油耗;柴油车减重10%则可以减少3.9%的油耗,因此,线束的轻量化发展目标显得愈发重要。

汽车线束轻量化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材料优化:汽车线束中铜导线重量占比达到75%,是主要的轻量化方向。铝导线导电特性与铜接近,铝重量仅为铜三分之一左右,可以降低电缆线束的整体重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电源线和信号线中;

2)结构优化:信号线使用特细的铜导线,在保障电流导通的同时还可降低50%的线束重量;

3)布局优化:汽车零部件顶级供应商博世和一流整车厂宝马提出了域控制架构和电源分配架构的展望,新能源车领先车厂特斯拉在Model 3上实现了域控制架构和电源分配架构的量产配套。

为满足轻量化需求,铝有望替代铜成为未来主流线束材料,相比铜导线,铝导线存在密度低(单位体积重小)、原材料成本低的优势,理论上会显著减少线束成本。

但铝导线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载流能力偏弱、抗拉强度不足、铝铜结合能力弱等特点,在运用时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比如使用不同材料和尺寸的包裹材料、采用额外的金属加工工艺、对结合面进行处理等,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本。受制于运用范围和技术等因素,铝导线替代对单车价值削减影响甚微。

铝材料替代为线束轻量化的热点研发方向。

公司积极顺应线束轻量化趋势,成立了专项的材料组,开展铝导线代替铜导线的研究工作,其中铝材滴胶防氧化技术已应用在铝导线线束产品及工艺测试中,铝导线产品将在2022年全面进入市场推广阶段,有利于把握行业未来趋势,占得发展先机。

3 前瞻布局高压线束,新能源助力业绩再腾飞

3.1 高压线束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核心纽带

新能源汽车动力来源与传统燃油车不同,尤其电动车用三电系统替换了燃油发动机系统,高压线束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连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压控制系统这三大核心部件的纽带,是高压电源传输的媒介,是车辆的电力和信号传输分配的高速公路,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力或者信号的传输效果乃至整车高压系统的稳定。

高压线束主要由高压导线、高压连接器、接线端子、波纹管、热缩管、屏蔽环、导电胶带等组成。

根据高压架构的不同,一般有高压线束8根左右:

1)直流充电插座—动力电池;2)交流充电插座—车载充电机;3)车载充电机—高压配电盒;4)高压配电盒—动力电池;5)高压配电盒—电机;6)车载充电机—电动压缩机;7)车载充电机—PTC加热器;8)动力电池包内高压线束。高压连接器与高压线束共同作用,借助高压、大电流线路将电池动能输送至各部件中,如DC、水暖PTC充电机、风暖PTC、直流充电口、动力电机、高压线束、逆变器、动力电池、高压箱、电动空调、交流充电口等。

高压导线是电力传输的载体,为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的核心零部件。

高压导线用来传送高压,相对于低压线束,其最大特点为工作电压很高(一般都在10KV以上)、电流强度较小,因此高压导线的绝缘包层很厚、线芯截面积很小,但耐压性能很好。主要用于连接充电口与电池、电池内部、电池与发动机及其他元器件以及电池储能设备等。

高压连接器是汽车内部电路的桥梁,为高压线束核心部件之一。

新能源汽车用连接器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整车高压互联系统,在内部电路被阻断或孤立不通处架起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主要结构为外壳、密封件等辅助结构,绝缘件,导电接触对等。具体部件为机壳(公端、母端)、端子(公母端子)、摇臂、屏蔽罩/屏蔽层、防护密封(尾部、半端、线端、接触)、尾部防护盖、高压互锁系统(互锁PIN)、CPA系统等。通过插头护套和插座护套间的对插、相互配合,即可达到接通和导电的功能。

3.2 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高压线束前景广阔

3.2.1 性能升级带动新能源汽车线束ASP提升

高压线束系统使用时有电压较高,且车内应用环境恶劣,对安全性要求极高,在线束输送能力、机械强度、绝缘保护和电磁兼容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相比低压线束,高压线束在性能、工艺、原材料端均有升级,其技术规格远高于低压线束。

新能源汽车对高压连接器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较于传统高压大电流连接器,新能源汽车用连接器的使用工况更复杂多变,高压连接器相比传统低压连接器,需承受更高的电压和电流,面对汽车振动颠簸、雨雪泥沙等恶劣的使用环境,高压连接系统故障的概率也大大提升,对连接器产品需求量及质量要求都将大幅提升。

高压连接器与电动汽车的发展相生相伴,2009年,我国发布《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并启动了“十城千辆”补贴计划推广新能源汽车。自此,我国高压连接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脚步不断前行,至今已发展至第四代。

高压连接器单车价值量远超低压连接器。

传统燃油汽车使用低压连接器价值在1000元左右,而高压连接器的材料成本以及屏蔽、阻燃要求等性能指标高于传统的低压连接器,因此新能源汽车高压连接器单产品价值远高于低压连接器。同时,由于新能源商用车的电池包容量是乘用车电池包的几倍,商用车高压连接器的价值量更高。

新能源车的汽车线束技术要求显著提升,带动单车线束价值量的大幅增加。

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的特点也决定其面临着安全、布线、屏蔽、重量及成本等挑战,有较高的技术门槛,高压线束的单车价值量也较燃油车有所提高。根据EV WIRE数据,新能源汽车线束单车价值平均在5000元左右,其中高压线束系统单车价值约2500元,而高压线缆与高压连接器价值占比分别将近一半;传统乘用车线束则按照车型档次不同,一般汽车线束的单车价值量在2500、3500、4500元不等。

3.2.2 新能源渗透率走高,高压线束增量可观

碳排放转型加速新能源渗透,驱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主要发达国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交通,提出汽车行业零碳转型目标,对碳排放大户汽车要求进一步严苛,欧洲新政持续加码:2030年汽车二氧化碳排放较2021年减少55%,2035年新车排放归零。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车企致力于开创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格局,走出一条新型绿色近零碳排放发展新道路,相继提出到2025年的电动化目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高压线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根据中汽协数据,201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由1.28%显著提升至13.36%,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指出,根据工信部此前的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20%,而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汽车电动化明显提速,我们预计,到2025年中国汽车的新能源化渗透率或将接近50%。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将带动汽车高压线束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张。

高压线束为纯增量市场,根据以上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1500万辆,我们假设新能源高压线束单车价值为2500元,2025年高压线束市场空间可达375亿元,根据乘联会预测2022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50万辆,则22-25年CAGR为32.15%,增速斐然。

外资占据主要市场,内资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连接器为高压线束的核心技术壁垒,其产品的质量和精度直接影响到连接器的电气、机械、环境等性能,进而影响电动车辆的行车安全。2019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头部厂商以美国、日本企业为主,其中泰科、矢崎、安波福总市占率超60%。中国由于国内汽车连接器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起点相对较低,在国际上的市占率有待提高。

受国内新能源行业发展,国内供应商正加速布局。

在新能源汽车线束领域,同传统汽车线束一样,一直以来也由外资线束企业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国内汽车线束厂家相比稍显落后,多给自主品牌配套。但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老牌供应商正积极布局进军国内新能源电动汽车线束领域。

国内新能源汽车线束品牌分为外资(合资)品牌和本土品牌两类:

1)外资(合资)品牌:主要是由传统低压线束厂及连接器供应商扩展而来,如住电、矢崎、德尔福、泰科、安费诺等,优势在于产品质量高、制成稳定,但价格较高。

2)本土品牌:我国本土线束供应商凭借与自主新能源车厂的良好配套关系,率先进入新能源汽车供应体系,部分优质的线束企业已在高压线束的设计开发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拥有领先的研发实力,发展潜力巨大。

国内新能源汽车线束市场参与者大致有以下几类企业:

3.3 公司新能源客户持续拓展,订单放量打开成长空间

3.3.1 产品品类丰富,智能制造优势显著

公司积极布局高压线束智能制造领域,高压线束产品品类丰富,生产能力为行业领先地位。高压线束由于其工艺要求较高,生产时无法进行返工,因此智能制造体系成为精确控制生产精度、保证产品质量、实现产品生产过程可追溯的重要保障。在前期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公司依托前期技术储备,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线束相关基建。

2019年,公司基于高压线束的自动化产线,成功开发了高压线束的全过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依靠现有智能制造经验,针对高压线束开发了智能制造一体化流程,涵盖开线、切绝缘层、辅件安装、剥绝缘层、压接、压屏蔽层等工序,打造出了一条高标准、高效率、可复制性强的高压线束生产线。

与知名厂商联合开发,前瞻布局高压线束领域。

公司专门设立了高压线束研发小组负责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的研发工作,对智能制造模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线束业务进行研究,探索新能源业务发展道路。

目前已经和上汽通用、上汽集团、上汽大众及戴姆勒等知名汽车厂商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线束的开发合作。

国内对高压线束尚未设定统一标准,公司依靠丰富的生产、研发经验,制定了独有的产品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尚未对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设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国内线束厂商受制于研发能力、生产工艺水平偏低等因素,高压线束的生产标准参差不齐。

公司依靠丰富的线束研发、制造经验,结合对行业标准的深度研究,参照欧系、美系等主流高端车企的生产标准,设计并起草了公司独有的产品标准体系。

目前公司生产的高压线束设计电压能够达到1000V,大幅超过了目前高压线束350V电压标准要求,完全适用于目前现有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的生产制造。

3.3.2 新能源客户拓展顺利,行业地位稳固

依托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的提前布局,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逐步取得行业领先优势。

公司于2017年成为上汽大众电动化战略的MEB平台(专为电动汽车打造的生产平台))高压线束总成全球供应商,面对全美第一大汽车品牌的通用汽车集团,公司高效地通过了通用总部对技术、质量、设计、制造等全方位的严苛评审,自潜在供应商评审到项目定点耗时仅三个月。

目前,公司已向上汽通用 K228 项目、上汽集团 EP22 项目批量提供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同时,公司已获得北京奔驰在中国高压线束平台MFA定点供应商、车和家理想ONE新能源汽车等高压线束产品定点。

和多家造车新势力建立了合作关系,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公司凭借其效的智能制造平台、领先的新能源高压汽车线束业务,突出的正向研发涉及能力、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在下游客户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及较高的知名度,在汽车线束领域具备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在原有新能源客户基础上,公司凭借出色的设计制造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积极拓展新客户,目前已顺利与理想、赛力斯、智己汽车、北美T公司等造车新势力建立合作,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3.3.3 在手订单充沛,募投项目落地完善产能布局

产销比与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成套线束为公司主要产品,2017年-2021年公司成套线束产品产销比在100%左右,2019年产能利用率为90.44%,处于高位,需要进行产能扩张以满足在手订单需求,促进公司发展。

IPO募投项目落地,产能持续扩张。

公司于2020年公开募资,其中1.4亿元用于整车线束智能生产项目,已于2021年5月陆续投产,目前尚未完全建成。根据预计,项目完成后,将提供成套线束30万套、高压线束50万套、发动机线束30万件、其他线束800万件的年产能,大幅缓解产能紧缺情况。

公司于2022年7月公告,完成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7.03亿元,按照规划,其中4.93亿元将用于投资建设《昆山泽轩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汽车线束部件生产项目》(拟总投资5.50亿元)。

募投项目主要用于:1)帮助公司突破产能不足的瓶颈,打开未来成长空间;2)助力整车线束配套生产线升级,以满足高端车型产品需求;3)提升线束生产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实现降本增效进一步实现公司产能提升和技术升级,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战略布局重庆,增加公司对西南地区配套供应和快速响应能力。

2021年12月15日,公司公告,拟投资3亿元于重庆市渝北区设立全资子公司。2022年5月20日,沪光股份完成项目签约,汽车高低压线束项目拟落户重庆两江新区,一期投资约10亿元,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二期将新增5亿元投资建设高度智能化线束工厂。西南地区有大量主机厂及其生产基地,公司布局重庆将有利于公司对西南市场的开拓,完善公司在西南地区的战略布局。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4.1 盈利预测假设与业务拆分

公司为国内汽车低压线束行业内资龙头,前瞻布局高压线束领域,正向研发和设计能力突出,制造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客户拓展顺利,随着公司定点项目持续落地,业绩增长将进一步兑现,预计2022-2024年总营收分别达36.34/55.55/80.31亿元,增速分别为48%/53%/45%,受疫情和原材料上涨的影响,2021年公司产品毛利率处于低位,后续随二者影响减弱,公司整体毛利率将有望提升。

1)发动机用线束:布置在汽车发动机本体上,用于连接发动机控制器和发动机各传感器,适用于传统燃油车和混动车。

2022年受疫情影响,汽车总体销量增幅较小,同时,电动汽车渗透率持续走高,因此传统汽车市场保持平稳,预计该业务总体增速为5%;预计明年疫情影响减弱,汽车市场需求进一步恢复,预计该业务2022-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5%/5%/5%。

受上游原材料涨价压力,2022年毛利率低于历史水平,但原材料价格逐步趋稳,2022Q1-Q3毛利率在10%左右,因此,预计2022-2024年毛利率将小幅稳步增长,分别为12%/15%/16%。

2)成套线束:

(1)高压线束:随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上行,新能源渗透加速,公司将充分享受行业发展增速,前瞻布局新能源高压线束产品持续放量,该部分营收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2)低压线束:包括前舱、仪表、门/后盖线束等产品,受益于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低压线束量价齐升,随公司定点项目持续向高端车型拓展,该部分营收同样保持增长态势。

2022-2023年为产能扩张与客户扩张之年,在建/新建产能持续落地,今年来获得理想、智己、华人运通、北美T公司等订单相继放量,预计2022-2023年营收增速分别为61%/59%,2024年增速略有放缓,预计为45%。

新能源高压线束业务为高附加值产品,且上游原材料价格逐步回稳,预计2022-2024年毛利率将上升,分别为13%/15%/17%。

3)其他线束:因公司近期新开拓了宁德时代等Tier1供应商,为其提供动力电池内的一些线束,该业务营收划归至其他线束科目内,因此近几年其他线束板块将有营收将有明显增幅。

预计该业务2022-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5%/38%/53%,毛利率持续上升,预计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12%/15%/16%。

4)其他业务:预计该业务2022-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20%/20%/20%,毛利率较为平稳,预计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12%/12%/12%。

费用上,公司2021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4%/3.5%/5.0%/1.1%,因公司持续开拓高压线束市场,因此,我们预计公司销售费用率将比2021年略有增加,预计公司2022-2024年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6%/3.7%/5.0%;财务费用率历史数据呈下降趋势,预计2022-2024年分别为1.1%/0.8%/0.6%。

4.2 估值分析

国内传统低压线束内资龙头企业,前瞻布局新能源赛道,目前主要营收来自于低压线束产品,未来新能源高压线束将成为业绩新支柱。我们选取汽车线束和连接器行业领先企业瑞可达、永贵电器作为可比公司:

1)瑞可达:专业从事连接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连接系统产品为核心,持续开发迭代,已具备包含连接器件、组件和模块的完整产品链供应能力;

2)永贵电器:专注于各类电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精密智能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技术支持,以连接器为核心,各大领域纵深拓展,布局轨道交通板块、新能源汽车板块、通信板块、军工板块;

沪光股份利润增速高于可比公司,且2023年PEG为0.30X,低于1,且低于可比公司PEG均值(0.67X),公司具备较高的成长性。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收36.34/55.55/80.3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99/2.68/5.30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2-2024年PE为104/39/20倍。

5 风险提示

1)原材料成本超预期上行导致毛利率下滑:上游原材料持续上涨,公司成本上升,导致毛利承压,影响利润;

2)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至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坡,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速持续性存在不及预期风险,导致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3)新产品拓展及定增投产不及预期:公司当前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布局热管理系统模块产品,同时推进定增扩产满足下游客户需求,产品研发进度及定增投产存在不及预期风险。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报告下载|战略报告|管理报告|行业报告|精选报告|论文参考资料|远瞻智库

2023-10-23

2023-10-23